高效習慣3〈如何提升使命感〉

High Performance Habits — Raise Necessity

賴俞含 Yuhan
18 min readSep 2, 2019

作者Brendon Burchard和其團隊花了三年的時間,訪談橫跨190個國家各行各業的高成就者,用科學研究方法找出六項成功的要素:Clarity, Energy, Necessity, Productivity, Influence, Courage;並透過《High Performance Habits》一書,介紹培養此六項習慣的方式。

本篇閱讀筆記內容以書的架構為主,大部分皆為簡化書的內容後直接翻寫出來,少部分是一些補充、舉例、或我的心得。

*《High Performance Habits》詳細介紹與推薦文

「是小王子裡面裝綿羊的盒子」 圖/ciervo

其實一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對於Necessity這章非常好奇。使命感為何是一種習慣呢,怎麼樣的練習才能夠增加使命感,超人覺得自己的使命是要拯救世界,原來不是天生的嗎?

先來介紹一下Necessity。Necessity,使命感,是一種很強烈的情感驅動,能讓人覺得盡力完成某件事是必要的。使命感驅使人採取行動,特別是讓人能持續不間斷的朝目標前進。而會有這樣比往常更高程度的動力,其實是因為自我認同牽涉其中。

“When you feel something becomes part of you, something gets tied to your identity, you’ll know what to do.”

首圖上的這句話是我在這一章裡面擷取然後稍微改寫的,我非常喜歡:)「音樂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我無法停止跑步,如果我停下我就不是我了」、「我愛寫作,無法想像不寫作的一天」⋯⋯你怎麼看待自己,認為自己是什麼樣子,會大大的影響自己做出的每個決定與行動;當你將自己與某個目標或什麼綁在一起,那另一個什麼成為你的一部分的時候,便會有龐大的動力與清楚的方向。

第三章RAISE NECESSITY要談的就是如何強化這樣的感受,如何提醒自己、感受到使命感。

Four Forces of Necessity

Brendon在書中提到產生使命感的四個元素,包含了內在驅動力Identity和Obsession,還有外在驅動力Duty和Urgency。當內在驅動力與外在驅動力同時存在,人們就會有更深的使命感。

使命感和壓力其實是一體兩面的事,但高成就者並不懼怕壓力,相反的他們喜愛使命感,並將所有壓力轉為動力。接下來我們先了解一下組成使命感的元素代表的意義之後,再來看Brendon提供的練習方式!

Identity 自我認同/要求

雖然標題是Identity,不過整段著重在強調將「自我要求與高標準」視為自己的一部分。Brendon說高成就者對自我都有很高的要求,對他們來說追求卓越的表現是他們自我認同的一部分,會為了達到自己內心的標準被驅動而努力。除此之外,高成就者常常檢視、反省自己有沒有盡力,有沒有達成所想要的目標。

研究顯示,會在過程中self-monitor 有自我檢視習慣的人,比其他人高出2.5倍的機會能達成目標。所以,過程中時常檢視自己的表現與訂定清楚的目標一樣重要。就像減肥的時候有定時量體重追蹤的人更容易減肥成功一樣,每天問自己 Did I perform excellence today? Did I live up my values and expectations for giving my best and doing a good job? 也能有效的提升自我表現。

當然,我們不可能在每次檢視的時候都獲得滿意的答案,也會有做不好的時候,反省會痛,需要直面自己需要勇氣,但是就是因為他們時常的自我檢視,漸漸會習慣這個process,理解這是必要的經過,督促自己如何改進,隔天要怎麼做。他們能處理這樣的壓力,表現不好時也不會因此感到過於焦慮,因為就是這樣時常的確認狀態,他們清楚知道就算最近表現不好,他們還是在對的路徑上。

#Tie identity with perform well
#Set challenging goals
#Keep self-monitoring

Obsession 癡迷

我們都知道熱情很重要,對做的事情有熱情的時候做起來會特別不一樣。不過Brendon主張,只有熱情還不夠,高成就者對他們做的事不只有熱情,而是到了有點偏執的地步,是有執念的、是癡迷的。

“When you are passionate about what you do, people understand. When you are obsessed, they think you are mad. That's the difference.”

當你對你做的事有熱情,大家都能理解;但當你對那件事非常執著到大家覺得你瘋了,這時你就從只是有熱情進入到癡迷的境界了。癡迷其實就是熱情加上毅力,因為那深層的喜歡、因為那件事已經深入血脈(Tied in identity),當你遇到各種連續不斷的挫折,感受到整個宇宙似乎都在跟你說你應該放棄時,你不會放棄,那樣的Obsession能讓你堅持下去。你能很享受其中、從過程中獲得滿足感,不需要其他額外的獎勵,做事情本身就已經是樂趣所在。

Brendon也提到,在創新或做任何具有意義的、卓越的貢獻時,一定程度的瘋狂和冒險是必要的。沒有冒險、沒有踏進未知的領域、沒有拼搏或賭注、就沒有辦法突破現狀。所以找到令自己癡迷的事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癡迷能讓你願意冒險。

我自己想了一輪,我好像也還沒有什麼癡迷的事物,沒有東西是我視為無法切割無法捨去的,沒有東西是我會逢人就講,一直感到好奇或興奮的。Brendon給的建議是,持續探索吧!保持開放的心胸,持續接觸新事物,當你遇到什麼引起了你的注意的事,如果那和你的個人價值觀與認同相連結,就把自己投進去感受吧,深入的探索,有一天就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Obsession。

#Tie identity with something you're passionate about
#This will become obsession

Duty 責任

責任,不只是該做的事情,而是更廣泛的包含了:對自己的表現負責、達到他人的期待或需求、遵守一個群體的規範和價值觀、遵循道德的是非觀念⋯⋯我們經常為別人而不是為自己做事,在我們的腦中為他人而做的事情常有較高的必要性。

研究顯示,當人們被倚重被期待,他們內心即會產生強烈的使命感,讓他們維持動力、更努力、表現得更好。所以意識到他人的需求,思索自己在其中的角色,是很重要的過程。

而在高成就者的眼中,除了上述日常事務的那種責任外,還有另一種「責任」更是關鍵。高成就者常常會覺得他們非做某件事情不可,可能是因為人生機緣、特殊才能、又或是什麼宇宙的暗示,讓他們有如此感受,覺得自己肩負著重要的責任,能影響自己甚至很多人的未來。當「責任」的層級提高,責任其實就成了「使命」。這樣的高層級的責任,能讓高成就者撐過各種困難,並拿出自己最好的表現,因為他們知道儘管現在充滿痛苦,這是一件對未來非常重要的事。

你可能會覺得「使命」這個詞聽起來很沉重很遙遠,覺得這詞應該一生可能都跟自己扯不上關係吧,但,我想告訴你,不是這樣的。Brendon在書裡沒有針對這多加解釋,但我覺得啊,使命其實是一種相信。你可以說那是那些高成就者的個人幻想,就像超人覺得自己肩負著拯救世界的使命,完全是他個人的想法,沒有人逼他,可是他還是深信不疑,為此拼盡全力。

使命是個人的決定,是一種相信,是細細的觀察分析了自己的歷程、能力、個性、喜好⋯之後,得出的一個你毫不質疑、願意緊緊握著,並對此立下承諾的未來。

#They need to perform well
#Because they know they are needed

Urgency 急迫性

這一段主要是在討論deadline。Brendon說deadline有兩種,有false deadline跟real deadline。false deadline是那種⋯自己或別人安排但是錯過其實並沒有什麼嚴重後果的時程,只是最理想的狀況能完成就好了這種;而real deadline是那些如果那個時間點沒有完成就會有很嚴重的危機跟後果,不能錯過的一定要完成的承諾。

Brendon說高成就者只專注在那些real deadline,因為那種deadline才能真正的驅動他們的高表現,false deadline只是浪費時間(笑)。他說當事情非常非常多的時候,為了要創造最大效益,得專注在所有事情的real deadline上才能安排最合理的優先順序,不然會不小心為了某些事情的false deadline犧牲另外一件事情的real deadline。

Real deadline其實是與社交牽動的,高成就者之所以會非常被real deadline驅動是因為他們知道,若無法及時達成,後果除了影響到自己,也會影響到其他人。而當你開始在乎其他人,就會有越來越多的deadline出現。

關於Deadline,這邊我想要跳脫書來一段題外話。很多人(包括我)都有拖延的習慣,事情總是要拖到最後一刻才趕著完成,下面這部TED演講用非常輕鬆有趣的方式說明有拖延症的人的大腦怎麼運作的XDD

每個有拖延症的人大腦裡都有一隻貪玩猴子!

影片不只說明了我們如何拖延,也提到其實最令拖延症的人困擾的是那些沒有明確deadline的事情。有deadline的事再怎麼拖最終都會按時完成,但像是寫部落格、籌備創業、等等這類事並沒有什麼時限,不做也沒有什麼立即危險或後果,就時常不了了之,一邊拖延內心卻同時感到很痛苦(但就是沒有辦法逼自己)。

這種時候,Brendon書中所提到的使命感的各種元素,其實就是很好的助力!以下就來介紹一下書中提到,提升使命感的三個練習吧!

提升使命感的三個練習

練習一:Desk Trigger

這個練習操作起來很簡單,每當你坐在書桌/辦公桌/會議桌...開始做事前,先捫心自問:「現在誰最需要我拿出我最好的表現?」認真想想這個問題,準備好後,再開始做事。

要回答這短短一句話並不簡單,它強迫你去快速地檢視一遍自己的狀態。同時讓你思考你的內在的驅動力(最好的自我)、外在的驅動力(為了誰而做)與時間限制(現在)。

最好的自我是什麼樣子?我今天盡力了嗎?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裡怎樣才是我的最佳狀態?現在誰最需要我?這件事情會影響到誰幫助到誰?我還剩多久的時間要完成?為什麼是現在?

若能清晰的回答這些問題,內心應該會感受到一股正向的能量,認知到自己即將完成的事情是重要的,並督促自己好好表現。透過Desk Trigger每天在做事之前反覆思考練習,這些念頭這些意念就會漸漸成為意識的一部分,成為習慣。時時想著要拿出自己的最佳表現,想著自己正在為了他人而努力創造正向改變。

#最佳狀態:盡最大的努力全神貫注地完成手上此刻的任務。
#看穿自身的表現與感受,並與一個能讓自己為了他人展現最佳狀態的理由締結,如此即能達到High performance。

想一想
1.在我生命的這個階段,誰最需要我拿出我最好的表現?
2.為什麼他們需要我?
3.為什麼我願意為了他們這麼做?
4.當我進入我的最佳狀態時我是......的樣子。
5.什麼事會干擾我打斷我的最佳狀態?
6.我要如何提醒自己做這個練習?

練習二:Affirm the WHY

時常跟其他人(還有自己)說自己訂定的目標與目標背後的原因。這麼做,不僅能先讓自己想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還能提醒自己為什麼這件事這麼重要,同時創造出一些責任與急迫性(deadline)。

目標(goal),和為什麼要這麼做(why),兩者雖然都很重要,但是真的要仔細探究,核心在於想清楚你為什麼想這麼做。其實就是我們的初衷啊。目標與方式都可能隨著時局不同而有所轉變,唯有初心,那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的念頭,是不會變的,就像北極星一樣,能指引我們方向。

Brendon說,高成就者對於自己的初衷與即將前往的方向非常有自信。他們很滿意且樂意與人分享他們做的每件事情背後的原因,但是他們不會宣稱他們朝目標前進的路徑永遠是正確的。意思就是高成就者非常清楚為什麼要做(Why),但是對於怎麼做(How)則抱持開放的態度,願意持續尋找、接受、和調整操作方法與路徑。

想清楚目標與初衷能讓自己更堅定朝著喜歡的方向前進,而常常和身邊的人分享自己的目標能產生一些正面作用作為一路上的助力。首先,當身邊的人都知道你的目標與方向時,大家其實就成了你的情報搜集網XD 因為知道你的興趣、領域、職涯目標等等,如果看到相關的訊息就會想到你並與你分享。你的identity也會逐漸在大家腦中越來越具體明確。

第二,所有人都知道你的目標時,其實你就間接給自己創造了一個要肩負起的責任,你的名聲、信用都壓在上面了。前一部分提到的拖延症,其實就可以靠這個方式,自我創造督促自己前進的動力哈哈。

最後,一直重複訴說的好處,其實就是讓這個念頭深植你的大腦,洗腦自己的概念,說著說著好像就有那麼一回事了(?)好像越來越會注意到關於目標的相關訊息,腦中的想法與決定都慢慢的與此有關。其實我相信Necessity是慢慢養出來的,並不是一瞬間突然就決定這就是我的使命,這樣簡單。相關概念可以讀一下我之前寫的這篇:如何找到夢想與熱情所在? (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只是我個人感受!)

#Affirm:有自信的說某件事情是真的而且即將發生。
#Affirm the why to yourself and others.

想一想
1.列下三件我想創造的非凡成就。
2.為什麼我想在上列三個領域中突出?
3.我想將我的目標與原因分享給哪些人知道?
4.想一些提醒自己這些目標與目標背後原因的方法。

練習三:Level Up Your Squad

試著花更多的時間與同樣在乎高成就的人相處。這句話內含兩個面向,一是多和現有的朋友中擁有高成就態度的人相處(減少和較負面影響的人相處的時間),二是去認識更多追求高成就態度的人。

Brendon做的研究顯示,一個人的習慣、行為、態度、健康等等會影響並形成相似的社交圈;反過來說,你的社交圈甚至會影響你的生活作息、睡眠、你吃的食物、你的花錢習慣等等。研究也顯示,如果你有一個對人生感到開心滿足的朋友,你同樣感到開心的機率就提升了25%。

不過也不是社交圈就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我們每個人都有強大的個人控制力,無論有沒有社會支持都可以靠自己的意念讓自己進步。社交圈的幫助只是讓個人成長的過程更輕鬆一些。

那麼,多花時間和同樣追求成長的朋友相處這個我想大家應該沒什麼疑問;認識新的同樣追求高成就的朋友,很多人可能會問,怎麼樣能認識到這些人呢?

以下是Brendon提供的一些建議:

  1. 請你的高成就的朋友介紹一個他的朋友給你認識
  2. 當志工-志工那種為他人付出的精神,與高成就者的態度相符合,在這樣的團體中容易認識正向的、追求自我成長的人。
  3. 運動-這邊的運動指的是參加球隊、登山團、有氧舞蹈課...等等能夠與擁有相同興趣的人有互動機會的運動;擁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也時常是追求自我成長的人。

除了這三個建議之外,Brendon也說若能找到一個人生導師,每個月能和你聊聊人生方向,也是非常棒的一件事。還有,當每個人都只想跟高成就者相處的時候,其實能否讓自己身邊圍繞著這些人的根本,還是要自己好好的努力,鍛鍊自身的態度與想法,Earn it!

#這邊的朋友說的不是社群軟體上的朋友
#是一起吃飯、生活、見面聊天、互相挑戰、共同冒險的朋友

想一想
1.我身邊最正向且我應該要多花時間相處的人是...?
2.為了認識更多高成就者,我可以...?
3.我能增加哪些生活作息或活動去認識或者和高成就者們混熟?

讀後感

我讀這章的時候其實感觸蠻深的,因為我就是一個需要一直反覆思考我做的每件事情背後的原因的人,若我對原因感到不滿,很有可能就會做不下去。我「必須」知道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如此,我才能心甘情願甚至動力滿滿的前進。

回想過去一兩年,其實我的目標一直在轉變,但我並沒有因此感到迷惘或驚慌,因為雖然目標不同但背後的初衷都是相同的,我清楚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大方向一直都在。

以我的例子來說明,從我最根本的初衷(Why)一直到最表層的目
標(Gaol)與方式(How)列出來,大概是長這樣(各分類交界的項目有些可能比較模糊並沒有一定是在哪一類,就大概劃分一下讓你們有個感覺而已)。

— — Why — —
我想過得開心
我愛的人開心我就開心
我希望我能讓我愛的人生活得好好的
— — Goal— —
我希望我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我想創業
— — How— —
先工作累積經驗
認真唸書增進專業能力

不過不同時期的我列出來的目標跟方式會因為當時的狀態有些不同。上面那串大概是一年前的我,下面這串則是現在的我。

— — Why — —
我想過得開心
我愛的人開心我就開心
我希望我能讓我愛的人生活得好好的
— — Goal — —
賺很多錢
能力頂天工作選擇性高
— — How — —
擁有強大的專業能力與人脈
認真唸書增進專業能力

當然這只是簡述,背後還有很多細微的我知道我擅長什麼,我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不過大致上是這種感覺。可以看到Why並沒有變動,目標雖然轉變了但只要知道原因就不會迷路!(不排斥會繼續改變哈哈)(我的目標轉變跟人生經歷與時事狀態有關這邊就不贅述XD)

對我而言Necessity跟Purpose是Why等級的事,我要賺很多錢並不是使命,更深入的我為什麼想賺很多錢,的那個原因才是真正的Purpose。我覺得要清楚了解自己的初衷並不那麼簡單,小訣竅大概就是一直反覆問自己為什麼,從目標開始剖析自己,為什麼想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往下深入探索。

我覺得第一章所提到的Clarity清晰度,是發展出Necessity使命感之前,必備的技能。真正的瞭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人生歷程,曾做過的每一個決定背後的原因,每一場磨鍊所獲得的成長與經歷,有助於發展出自己的使命感!

像我常常會覺得,這件事非我不可,全世界就我最適合只有我做得到。這種看似沒來由的自信其實並不是沒來由,而是因為我回想我的人生,我知道我經歷的A事件、認識了B、從C公司學到了什麼,這樣的組成成就了我這麼一個經歷獨特的人。「我有恰好的歷程讓我有能力可以辦到這件事,這是宇宙派給我的任務,給我的」腦中因此浮現這樣的念頭。對我而言,這種使命感的強度能支撐我度過各種困難。

一句話總結這章:
使命感不只與幫助他人相關,與自身認同也有極大關連;當你感受到某件事情已經成為你的一部分,使命感將油然而生。

作者碎碎念(可略XD)
感謝大家的耐心等待!我知道離上一篇已經過了很久很久很久...了,感覺我做了一個關於Necessity的最差示範哈哈哈。很開心High Performance Habit系列文章持續有讀者在閱讀,雖然閱讀數量不多但就算只能幫助到其中一兩個人也就很值得了!

我知道文很長,如果你有看到這邊,真的非常感謝!!!歡迎拍個手簽到一下讓我知道你來過,對我而言會是很大的鼓勵!!!!!再次謝謝你們,祝大家都能開開心心生活與成長 : D

啊啊最後,近期Medium更改策略希望更多作者加入付費牆計畫(讀者要付費才能閱讀,作者可以靠拍手數多寡分到一些錢),不過我沒有加入。雖然不加入能觸及的新讀者會減少,不過我想,更重要的是已經追蹤的你們依舊可以免費看到我寫的文章,也能夠將文章自由分享給你覺得適合閱讀的朋友吧!:)

所以比起強制付費閱讀,我更傾向打賞的概念。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覺得有從中獲得一點點收穫,歡迎點擊下方LikeCoin(註冊成為Liker是免費的)按讚給予掌聲,幫助我從LikeCoin平台得到一些回饋!謝謝~

多點幾下說不定下一章就寫比較快XD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賴俞含 Yuhan
賴俞含 Yuhan

Written by 賴俞含 Yuhan

有好多想法好多話想和所有人說,想說我如何喜歡土地,如何喜歡自然,如何身在紐約心在台灣。#環保 #新創 #設計 #練習

Responses (1)

Write a response